【 采真.「藝」學館 】~《 人文 》、《 心藝 》、《 樂活 》


當我們開始思索, 反覆思索, 重新思索, 領悟就悄悄地有所進展!





《 諸葛亮給子書 》一封八十六字書信,給年輕人的座右銘 !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at 上午9:41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對於為學做人有精簡而且具體的忠告。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時代,原來仍然有其參考價值。
年青時聽人說:「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常新。」初時不知所以,現在覺得所言甚是。
讓我們一起向諸葛孔明先生學習十堂課,在變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

『諸葛亮給子書 』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第一課: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
不能夠靜下來,則不可以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寧靜的環境。
 現代人大多數終日忙碌,你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課: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
諸葛亮忠告孩子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德行。
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
更可以過著紀律的簡樸生活,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
 在鼓勵消費的文明社會,你有否想過節儉的好處呢?
 
第三課:計劃的力量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忠告孩子要計劃人生,不要事事講求名利,才能夠瞭解自己的志向,
要靜下來,才能夠細心計劃將來。
面對未來,你有理想嗎?你有使命感嗎?你有自己的價值觀嗎?

第四課:學習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幫助,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學習?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課:增值的力量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願意努力學習,就不能夠增加自己的才幹。
 但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為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
你有否想過,一鼓作氣人多,堅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課:速度的力量 
「怠慢則不能勵精」。
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的掌握要點。
 電腦時代是速度的時代,樣樣事情講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樣不謀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理想達到,你有否想過,有更多時間去修正及改善?

第七課:性格的力量 
「險躁則不能冶性」。
諸葛亮忠告孩子太過急躁就不能夠陶冶性情。
心理學家說:「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
諸葛亮明白生命 中要作出種種平衡,要「勵精」,也要「冶性」。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嗎?
 
第八課:時間的力量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諸葛亮忠告孩子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著時間消磨,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間管理」是個現代人的觀念,
細心想一想,時間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
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請你想一想,你有蹉跎歲月嗎? 

第九課: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忠告孩子時光 飛逝,當自己變得和世界脫節,才悲歎蹉跎歲月,也於事無補。
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夠臨危不亂。想像力比知識更有力量。
你有沒有從大處著想,小處著手,腳踏實地,規劃是人生呢?
 
第十課:精簡的力量
以上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簡地傳遞了具體的訊息。
我相信精簡的表達源於清晰的思想,長篇大論的內容,容易令人生厭,精簡溝通更有效果。
你懂得言之有物地精簡溝通嗎?

十指彈出魔力 , 列夫席茲:鋼琴家怎可不讀詩?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at 上午9:35

【 中國時報 作者:邱祖胤╱專訪 】

「鋼琴家怎麼可以不讀詩?怎麼可以不看畫呢?完全困在音樂世界裡,會出問題的!」享譽國際的中生代俄國鋼琴家列夫席茲( Konstantin Lifschitz ),外表看起來像苦行僧,練起琴來像拚命三郎,指下的音樂充滿魔力。

列夫席茲一九七六年生於烏克蘭,五歲時就讀格涅辛音樂學校,向柴琳克曼( Tatiana Zelikman )學習。他十八歲那年在畢業音樂會上彈奏巴哈《郭德堡變奏曲》,現場演出被灌錄成唱片,竟入圍葛萊美獎,《紐約時報》樂評更評為「繼顧爾德之後最具影響力的詮釋」,讓他成為傳奇人物。

列夫席茲目前正在台北藝術大學、台灣師範大學舉行大師班,下周將舉辦兩場音樂會,分別演出貝多芬及舒伯特的晚期作品。

列夫席茲的演奏充滿爆發力也深具說服力,去年他來台演出《郭德堡變奏曲》及蕭士塔高維契《廿四首前奏曲與賦格》,受到樂迷喜愛。他與柏林愛樂小提琴首席樫本大進合作錄製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專輯將在近期發行。

列夫席茲表示,俄國音樂教育講究的是全方位藝術學習。他的老師柴琳克曼一直鼓勵學生多讀文學、多看畫,「可惜我當時年紀太小,根本聽不進去,直到後來跟隨傅聰上課,再次被提醒,我才知道文學對音樂的重要性,後來我就經常讀詩。」

「詩跟音樂一樣,有一種特殊的節奏,會觸動人的內心,這會讓人對音樂更有想法。我認為,想要當好一名鋼琴家,就必須理解語言的藝術,你才能進一步知道那些無法用語言具體描述的事,要如何用音樂來傳達。」

列夫席茲這次來台將演奏貝多芬最後的三首奏鳴曲,分別代表信、望、愛三種美德,「這也是貝多芬晚年的中心思想。」貝多芬奏鳴曲被視為鋼琴世界的新約聖經,不只技巧難度高,精神層面的表現也困難,列夫席茲卻有他獨門的練習方式。

「你要把每一首曲子當成一個人,只有跟他長期相處,你才抓得住這個人的心思;唯有跟這些曲子共同生活久了,你才會知道它在說什麼。」

列夫席茲也將演奏舒伯特的最後三首奏鳴曲。他表示,「我把這三首曲子看成一個整體,有點像是舒伯特預知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在交代遺言。」

列夫席茲將於四月八日演出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四月十日演奏舒伯特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地點在台北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