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真.「藝」學館 】~《 人文 》、《 心藝 》、《 樂活 》


當我們開始思索, 反覆思索, 重新思索, 領悟就悄悄地有所進展!





《 張老師小叮嚀 》 : 讓孩子學會獨立飛翔,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at 清晨7:17

【 讓孩子學會獨立飛翔,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

1.《 讓孩子自己動手做 》;
        只有責任才能讓自己長大。
2.《 適度允許孩子犯錯 》;
        從錯誤中學習,在挫折中前進。
3.《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
        大人強勢的保護慾,
        只會阻礙孩子嘗試新事物的勇氣。
4.《 不干涉孩子笨拙的思想 》;
        奇思妙想,可增強思考的創意能力。
5.《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
        試著傾聽孩子的感覺,
        孩子迷茫時陪著他們一起面對,
        讓樂觀、自信伴隨孩子成長。
6.《 永保耐心,回答孩子的100個問題 》;
        多與孩子互動說話,
        讓孩子學會尊重和善待身邊所有的人,
        未來與人的互動也可以發展得更好。

   《 以哲思啟發想像,以詩意感動靈魂。》
        采真·「藝」學館

法律與道德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at 晚上7:01

維繫社會安寧有兩大力量:一是「道德」,另一是「法律」。道德是修心養性的工夫,使人向善,帶有積極引導的含意。法律是杜微防漸的力量,使人不敢為惡,有強制限制的約束力。兩者雖有不同的力場、方法,但都以社會安寧為依歸,同樣需要彼此的協調、配合,所以兩者是相輔相成,才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道德是存之於心的行為規範,由潛移默化中,使人向善,而構成社會安寧的堅固磐石。 國父說:「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所以,有了道德,才能構築成安定的社會。而法律則是見之於外的行為準則,用明顯的律條,來限制惡行,維持治安。法律具有明顯、普遍和強制的特性,所以它讓社會安定,進而國家強盛起來。如韓非子所言:「國無常弱常強,奉法強者則國強,奉法弱者則國弱。」明顯地說明了法律的功效,意義亦頗為深遠。

孟子以為「人治與法制」,人治重心制,即是道德;法制重規律,即是法律。由道德為出發點的人治,本乎情,可達精神的感化,而收繫人心。而以法律為經緯的法治,則繫乎理,可使人民循規蹈矩,而社會安寧。如果重人治而輕忽法治,則重情悖理,易導致為惡不懲而徒善枉法。又若偏重法治而輕人治,逆情寡思,就會失德,徒法枉善,亦非良治,所以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要人治與法治並重,才能順情合理。是以兩者之本的法律與道德,其間體用的關係,就已十分明白可知了。

道德可使社會穩固,而法律可使社會安寧,進而推廣到人治與法治。所以兩者不可偏廢,必須兼籌並用,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at 晚上9:59

孟子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和矩是繪方圓的準器,離開了規矩,即無所謂方圓了。

任何一件事的成功,必有其遵循的一定法則,這個法則就是規矩,就是中心思想的依據。有了此依據,做事情才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方向固定了,行事就不會失偏。

行事如無中心思想作依循,那麼這個人就不知道為什麼要做,或不知道該怎樣去做,整天渾渾噩噩,雖耗盡了平生的時間和精力,最終仍是一事無成。

蓋一棟樓房必先要有一份建築藍圖,然後按圖施工,儘管工程是多麼錯綜複雜,千頭萬緒,莫不以圖為依準。蓋樓房若沒有圖可資依規,那麼一棟樓房即永無完工之期。

由此可知,一個人雖有出眾的才華和超群的技藝,若行事沒有一定的法則,終究是無法功成名就。這好比一個擅長於畫馬的人要繪一匹馬,當他揮動筆桿之前,卻沒有想好畫那一類馬的概念,最後其所繪出來的馬,想當然耳就表現不出馬的特有神韻與姿態。

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反清運動終歸失敗,究其原因:就因他沒有一個中心思想作依據,加上諸王的奪權鬥爭,軍隊沒有組織,又無紀律,結果走上敗亡的道路。 國父矢志革命,屢敗屢起,救國救民既是他的革命目標,也就是中心思想的依據,這個革命思想成為推翻滿清的犀利武器。

故一個人不論讀書或做事,都必須有一個中心思想作依準,有了方針既能堅定自己的信念,奮發不懈,最後方可水到渠成。這就是「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真正道理。

智慧片語( 十二 )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at 清晨7:39

熟成的葡萄高高地掛在葡萄架上,
一群蝸牛望之洩氣,
因葡萄架太高,好似高入雲霄。

一隻年輕力壯的蝸牛說:
 「 我三日之內一定爬到葡萄架上,
       搶先品嚐葡萄美味。」
所有蝸牛一片唏噓聲說:
 「 太難了,辦不到的,別天真!」
於是年輕力壯的蝸牛放棄了。

又一隻最聰明的蝸牛說:
 「 我有完整的計畫一定能爬上去。」
所有蝸牛又是唏噓聲說:
 「 太辛苦了,萬一途中摔落,
       太危險了,不要開玩笑啦!」
於是聰明的蝸牛想想也放棄。

一隻不起眼的小蝸牛,不說話,
就靜靜地、慢慢地開始爬。
所有蝸牛看見齊聲大喊:
 「 快下來,別自不量力,哈哈哈
於是大家一片哄笑的走開了。

就在大家不經意的時候,
轉眼過了三天,
所有蝸牛才突然發現,
這不起眼的小蝸牛,
已然坐在高高的葡萄架上,
靜靜地享受著美味的葡萄。

《 張老師小叮嚀 》 : 練琴需「 慢 」練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at 清晨6:55

【 練琴需「 慢 」練 】

1.慢練一遍,勝過快練十遍 。
2.節拍器是慢練的好幫手 。
3.無法放慢地彈奏,說明控制力不足 。
4.流暢的慢,勝過磕磕巴巴的快 。
5.依曲譜原速放慢一倍,
       均勻、成比例地慢練,勿時快時慢 。
6.慢練不在次數多與少,在於旋律細節結構的情感表達 。
7.慢練是為了讓大腦和耳朵跟上手指 。
8.視奏新譜,手慢腦快、少斷少錯,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
9.複習舊曲,慢多於快,防止彈
10.「 一,現百醜 」,
       放慢就能看見問題,問題修正就會進步 。

 《 以哲思啟發想像,以詩意感動靈魂。》
      采真·「藝」學館

音樂旅情~「世界小提琴閃電手」英國搖滾小提琴FUSE樂團,首創24克拉的鍍金小提琴!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at 晚上8:41




FUSE是蜚聲國際的英國搖滾小提琴組合,由有「世界小提琴閃電手」美譽、同時為「全球演奏小提琴最快」的世界紀錄保持者 本•李( Ben Lee ),以及才貌雙全的著名英國美女小提琴家兼模特兒 琳茲•斯托帕德( Linzi Stoppard )組成。以搖滾的風格為英國古典樂壇帶來衝擊,並火速紅遍國際。 

小提琴手本•李( Ben Lee )是一名來自英國蘇塞克斯郡伊斯特本市的天才小提琴家,他從5歲起就開始練習小提琴,16歲時就獲得了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年度青少年爵士樂作曲家頭銜。2010年以小提琴在〝 一秒鐘彈奏13個音符 〞的驚人速度而成為世界紀錄保持者。之後Ben Lee又接受挑戰,希望打破《大黃蜂的飛行》(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演奏速度! 

《大黃蜂的飛行》向來有所謂的「一分鐘障礙」,想在一分鐘以內演奏完畢幾乎是天方夜譚。Ben Lee的第一次嘗試漏掉了三個音符,沒有成功,但他一週後就奏出64.21秒的好成績。再隔了一個月後,他以58.515秒成功演奏了全曲,正式宣佈打破「一分鐘障礙」。 

如果你是全球演奏速度最快的小提琴手,想為自己的一雙「玉手」保險也是很合理的事。英國小提琴手Ben Lee是金氏世界紀錄( Guinness World Records )保持者,他日前就為自己投保了三百萬英鎊的保險。因為現在他可是靠著一雙快手到處表演,這樣的生財工具當真不寶貝不行。 

Ben Lee的傳奇當然不止於此,受到英國王儲賞識常被邀請到宮廷中表演外,也經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和慈善派對上進行演出。本•李( Ben Lee )和她的搭檔兼妻子 琳茲•斯托帕德( Linzi Stoppard ),組成的搖滾小提琴二人組FUSE精彩的演出獲得奧地利水晶品牌Swarovski垂青,將目前全球僅有的2部「水晶小提琴」致送予FUSE作世界性表演,水晶小提琴面佈滿以人手貼上的5萬粒水晶,價值超過千萬港元。 

英國搖滾小提琴樂隊界的翹楚FUSE,於2013年與著名珠寶設計師 西奧•芬內爾( Theo Fennell ),斥巨資打造了兩把最“珠光寶氣”的姊妹小提琴。它們的琴身上有24克拉的鍍金,還裝飾有紅、藍寶石,在琴柄處還鑲有頭骨狀的鑽石,體現了FUSE的搖滾風格,每把琴的價值預計超過200萬美元。看來要找到全身上下都比Ben Lee「華貴」的小提琴手,還真是不容易呀。



基東.克雷默(Gidon Kremer)當代小提琴大師:音樂以及藝術家,應該要有能力成為擴展人們情感認知的載體,並且確立人類間的倫理!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at 晚上10:34




基東·克雷默 Gidon Kremer 的公開聲明:
「音樂以及藝術家,應該要有能力成為擴展人們情感認知的載體,並且確立人類間的倫理。」
「藝術家有著喚醒周遭世界之內省,以及同理心的道德責任。」
「我們不該冷漠、不該沉默,我們應該要有權利說出我們的想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