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真.「藝」學館 】~《 人文 》、《 心藝 》、《 樂活 》


當我們開始思索, 反覆思索, 重新思索, 領悟就悄悄地有所進展!





品德的根本,在美育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at 清晨7:57

轉載:【 文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 蘭 】 

馬丁路德早在十五世紀就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決定在它人民教育的程度和品格的高下」。芬蘭重視我們台灣認為可有可無的美育,且是全民美育,提升了整個芬蘭人民的素質與品德。一根鐵鏈,最弱的環節決定它的強度,只要一個環斷了,其他環節再強也已無用;一個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它的容量,水超越那塊木板就溢出來了;一個人的性格,最差的一面決定他的前程,能力再好,品德不好,沒人敢用。所以一定要整個國家人民的水準一起提升,這個國家才有競爭力,尤其品德是內隱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結果,更是要從小做起的。
 
 從【美力芬蘭】這本書中,我們看到芬蘭政府盡全力從小培養孩子的美感,「美」就是人與動物相差「幾希」的那個「幾希」。幼兒進音樂學院不一定要已經會拉琴,會彈某些樂器,他們可以是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只要有節奏感、音感好,便可以被錄取。這對台灣的父母來說,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事。但是細想一下,孩子有可塑性,只要有音感、對音樂有悟性,為什麼一定要先會某種樂器才可以錄取呢?和氏璧未開之前,不也就是塊石頭嗎?看到赫爾辛基音樂院錄取學生的標準,真覺得他們懂得教育的精髓;也聯想到我們小琉球的孩子什麼美育的機會都沒有,他們沒有音樂老師,也沒有美術老師,有個國小校長告訴我,他們的小朋友連小提琴都沒有看過,更不要說什麼美術館了。看到芬蘭如此重視學生的美育與品德培養,真是非常感慨。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政府才能看到美育對孩子心靈啟發的重要性。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如聽仙樂耳暫明」的那種感覺,我曾親身體驗過。那是去美國留學的第一學期,整日理首書堆,生活單調枯燥,有一天放學回家,經過一戶人家門口,聽到裡面有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音樂流洩出來,那琴聲真的如《老殘遊記》中所描述的「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我佇足在那家門口,一直到樂曲結束才再舉步往前。接下來三天,我都非常的快樂,好像鬱悶的心情得到抒發,也是第一次感覺到人生除了填飽肚皮,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
 
文明社會的責任是讓生命是一場公平的競爭,偏鄉的孩子在這個地方差太遠了,而長期注重科技的結果,也使我們一般老百姓的美育修養不夠。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家看到美育的重要性,一起致力於品德根本的美育的提升。
 
芬蘭能,只要我們肯去做,我們一定也能做得到,孔子不是說「有為者亦若是」嗎?

Comments:

There are 0 意見 for 品德的根本,在美育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