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真.「藝」學館 】~《 人文 》、《 心藝 》、《 樂活 》


當我們開始思索, 反覆思索, 重新思索, 領悟就悄悄地有所進展!





音樂旅情~「世界小提琴閃電手」英國搖滾小提琴FUSE樂團,首創24克拉的鍍金小提琴!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at 晚上8:41




FUSE是蜚聲國際的英國搖滾小提琴組合,由有「世界小提琴閃電手」美譽、同時為「全球演奏小提琴最快」的世界紀錄保持者 本•李( Ben Lee ),以及才貌雙全的著名英國美女小提琴家兼模特兒 琳茲•斯托帕德( Linzi Stoppard )組成。以搖滾的風格為英國古典樂壇帶來衝擊,並火速紅遍國際。 

小提琴手本•李( Ben Lee )是一名來自英國蘇塞克斯郡伊斯特本市的天才小提琴家,他從5歲起就開始練習小提琴,16歲時就獲得了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年度青少年爵士樂作曲家頭銜。2010年以小提琴在〝 一秒鐘彈奏13個音符 〞的驚人速度而成為世界紀錄保持者。之後Ben Lee又接受挑戰,希望打破《大黃蜂的飛行》(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演奏速度! 

《大黃蜂的飛行》向來有所謂的「一分鐘障礙」,想在一分鐘以內演奏完畢幾乎是天方夜譚。Ben Lee的第一次嘗試漏掉了三個音符,沒有成功,但他一週後就奏出64.21秒的好成績。再隔了一個月後,他以58.515秒成功演奏了全曲,正式宣佈打破「一分鐘障礙」。 

如果你是全球演奏速度最快的小提琴手,想為自己的一雙「玉手」保險也是很合理的事。英國小提琴手Ben Lee是金氏世界紀錄( Guinness World Records )保持者,他日前就為自己投保了三百萬英鎊的保險。因為現在他可是靠著一雙快手到處表演,這樣的生財工具當真不寶貝不行。 

Ben Lee的傳奇當然不止於此,受到英國王儲賞識常被邀請到宮廷中表演外,也經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和慈善派對上進行演出。本•李( Ben Lee )和她的搭檔兼妻子 琳茲•斯托帕德( Linzi Stoppard ),組成的搖滾小提琴二人組FUSE精彩的演出獲得奧地利水晶品牌Swarovski垂青,將目前全球僅有的2部「水晶小提琴」致送予FUSE作世界性表演,水晶小提琴面佈滿以人手貼上的5萬粒水晶,價值超過千萬港元。 

英國搖滾小提琴樂隊界的翹楚FUSE,於2013年與著名珠寶設計師 西奧•芬內爾( Theo Fennell ),斥巨資打造了兩把最“珠光寶氣”的姊妹小提琴。它們的琴身上有24克拉的鍍金,還裝飾有紅、藍寶石,在琴柄處還鑲有頭骨狀的鑽石,體現了FUSE的搖滾風格,每把琴的價值預計超過200萬美元。看來要找到全身上下都比Ben Lee「華貴」的小提琴手,還真是不容易呀。



基東.克雷默(Gidon Kremer)當代小提琴大師:音樂以及藝術家,應該要有能力成為擴展人們情感認知的載體,並且確立人類間的倫理!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at 晚上10:34




基東·克雷默 Gidon Kremer 的公開聲明:
「音樂以及藝術家,應該要有能力成為擴展人們情感認知的載體,並且確立人類間的倫理。」
「藝術家有著喚醒周遭世界之內省,以及同理心的道德責任。」
「我們不該冷漠、不該沉默,我們應該要有權利說出我們的想法、感受。」

音樂旅情~【 魔鬼提琴手 】基東.克雷默 Gidon Kremer ,指揮大師卡拉揚稱讚他為:小提琴家中的一代天驕!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at 晚上10:24




在活躍於當今樂壇的小提琴名家中,基東•克雷默 ( Gidon Kremer )是非常獨特及脫俗的一號人物。基東•克雷默( Gidon Kremer,1947年2月27日 )蘇聯小提琴家,出生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是一名小提琴家及指揮家。由於父親及祖父都是提琴手,克雷默4歲時在家中接受音樂啟蒙教育,7歲時進入里加音樂學校,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18歲離開老家赴莫斯科音樂學院,跟隨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 David Oistrakh )習琴。1967年,克雷默在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獎並開始揚名。 在蘇聯境內進行了持久的巡迴演出之後,克雷默在70年代中期開始在西方樂壇中暫露頭角。 1975年他在德國舉行了第一個音樂會,1980年克雷默移居西方,此後在國際樂壇上頻繁亮相。 

從1981年到1991年,克雷默是奧地利洛肯豪斯 ( LOCKENHAUS )國際室內音樂節的領導者。 他創辦這個音樂節的目的是讓年輕音樂家有機會呈獻具有創意及挑戰性的室內樂。 音樂節的曲目也被克雷默以及與他合作的音樂家們介紹到世界各地。 1992年7月,克雷默小樂團 ( KREMERata MUSICA )在洛肯豪斯創辦,專門演奏舒伯特及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 

早在和奧伊斯特拉赫學琴的時候,克雷默就熱心於演奏當代作曲家的新作。 西方觀眾之所以會聽到前蘇聯的作曲家如施尼特凱、帕爾特、古拜杜麗娜及德尼索夫的作品,克雷默功不可沒。 他不是依靠演奏別人不再演奏的作品來尋求新奇,掩飾自己的個性不足,而是恰恰相反,越是新穎創新的作品,他演奏得越出眾,個性體現得越生動。 

1987年,克雷默與世界最著名的古典音樂唱片品牌「德國留聲機公司」( Deutsche Grammophon )簽署了第一份專屬合約,自此成為了該公司旗下的演奏家。 他所灌錄的曲目包括了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維瓦爾第的四季及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全集等。 

克雷默也與其他演奏家合作錄音,如與鋼琴家阿格里齊合作演奏貝多芬、舒曼、巴托、亞納切克、梅西安及普羅高菲夫的作品;與小提琴家葛林丹可合作演奏巴洛克氣息和現代精神的融合之作「施尼特凱的第一號大協奏曲」等。 他也曾錄過格拉斯的小提琴協奏曲,還有施尼特凱的第五號大協奏曲及第二、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等,從錄音到演奏都令人嘆服。 

克雷默擅長演奏現代作品,同時也瀟灑漫步於古典領域。 1992年現場錄製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音色美妙絕倫,感情充沛自溢。 在這麼長的篇幅中,很難自始至終保持這樣純美的聲音。 第一樂章被處理成長河浩大的規模已成定式,但克雷默一反其道,以更加活躍的姿態出現,頗顯精悍。 第二樂章神聖的靜謐感尤其出色。 第三樂章以輕快、乾淨的演奏來營造跳躍的氣氛,更加生動感人。 

除了擁有多個得獎錄音外,克雷默也獲得德國唱片工業協會1981年度藝術家的榮銜。1982年,他獲得了法蘭克福音樂家獎、西門子音樂獎獎及由錫耶納基賈納音樂學院所頒發的伯爵獎。 1987年,由於對錄製音樂的特別貢獻,他獲得了德國金唱片獎的榮譽頭銜。 1992年,德國政府更頒發了最高民事勳章給他。 

作為一個無畏的探險家,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人,一個為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作品仗義直言的小提琴家,克雷默被許多評論家看成是二三十年代胡貝爾曼的最佳繼承人。 兩位小提琴家對紛紜複雜的時代都有異常敏銳的嗅覺,兩人在不拘一格地處理音樂作品上同樣具備驚人的膽識。 克雷默在曲目的選擇上比胡貝爾曼廣泛得多,他不僅對新作品投入了巨大的熱情,而且對許多不常聽說的小作品也傾注了同樣的心血。 從一定意義上說,克雷默是一位幫助我們跟上時代步伐的藝術家。

在台灣,我們不太思考「 什麼是該學的 」,只在乎「 什麼是會考的 」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at 清晨7:02


 

( 本文是謝宇程在TEDxNTNU演講的重點記錄。) 

過去二十多年來,教育界有許多改變,但少有改變的一件事是,我們一直在教改。 教改了這麼多年,我們對教育有比較放心、滿意、樂觀嗎?如果沒有,原因是什麼呢?有人說問題出在教育部長,有些人要總統負責,有人責怪老師和學校。但是,有沒有一些因素,是我們都忽略的呢?我從高中到大學的經歷,也許可以作為一個案例,和大家分享。 

在高一升高二的分類組,可能是人生第一個重要的選擇。當時,我心裡希望選一類,因為我對語言有些擅長,也對社會和人群好奇。我去書店或圖書館,一向直直走向人文社會書區。但我父母希望我讀三類,日後當醫生。我們吵了一架之後,三加一除以二,我讀了二類。我認為少讀一科生物,也是我的協商成果,還有些高興。當時並不知道這個決定,對我自己有什麼樣長遠的影響。 

高中在用功讀書當中過去了,直到聯考完,得到不錯的成績,才開始認真想大學和未來的事情。我突然發現,我看完工程類的科系,看到它們的課程,我一點也不好奇,也不想當工程師,這下子才發現誤會大了。

在所有二類組可以選的科系之中,我發現工商管理系的課程,我相對不排斥。並且,如果日後成為成功企業家,例如林百里、張忠謀,似乎也對社會很有貢獻。進了這個科系之後,才再次發現,其實課程也無法讓我感興趣;林百里、張忠謀等企業家,也沒有讀過管理科系。我又誤會了。 

因為對工商管理系的課程、商管財金類書籍、財經報章雜誌都打不起興致,我不希望自己日後的工作,又沒興趣又不擅長,於是我開始找第二把刷子。當時政府在提倡生物科技,看來日後有前景,加上我小時候在祖母家院子裡種花拔草頗有美好回憶,於是我選擇申請雙修植物系。 

申請上植物系之後,讀了兩年,再次意識到,植物系所學的,並不是種花栽樹。那時,所有研究的重點都是細胞中的DNA,所以最重要的科目是生物化學,其中有許多要背誦記憶的專有名詞,還有無盡的實驗。這樣的學習內容,若反映了日後的職涯,那也不是我想要的,我發現自己再次誤會了。 

我要在一個不喜歡、也不擅長的領域繼續待下去嗎?日後要和其他喜歡又擅長這個領域的人競爭,我有可能卓越出色嗎?最後我仍然選擇,要回到自己比較關切的領域,也就是社會和人的課題。於是我在大學畢業後,再學習政策領域,成為政策分析人員。 

在高中和大學所學的數學、自然、商管,對我後來的幫助頗為有限,而我後來需要用的知識和能力,都在我24歲之後從頭學起。從後見之明來看,這樣使用時間的方式不太明智,我也浪費了頗多學習資源,我在植物系、工管系的學習機會,也許給另一個人會更適合。 

這該怪誰呢?該怪教育部長嗎?我選志願,是他建議、或他規定的嗎?我發現,應該檢討的,至少有一個就是我自己。我用輕忽的態度,來看待這些對我生涯影響重大的選擇。 

而我,也許不是少見的個案。在台灣,有不少家庭和學生,在選擇生涯目標時抱持輕忽的態度,認為少數的職業,例如醫生或律師,是最好的職業。適合每個人而且要優先爭取。在選擇學校科系時抱持輕忽的態度,認為讀某些學校科系就代表必然的成功,某些學校科系畢業的人日後會比較失敗。我們比較少思考「什麼是該學的?」,比較常思考「什麼是會考的?」、「學什麼有助於我的名次和升學競爭?」。 

這樣的學習模式所培養的孩子,長大之後,造就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又得到了什麼樣的生活呢?和我同輩上下五年的朋友,許多人過去和我一樣努力拼升學和成績,現在的工作環境卻是長時間加班,薪水不成長甚至倒退。這樣的學習方式,我們要繼續維持下去嗎? 

有人(包括我自己)問過我,會不會這樣的情況已經改善很多了?從很多的資料和訪談中,我發現中學以上的學習模式,整體而言改善有限。就在2013年11月底,有一位台大的學弟,進入一個不合適他的科系,他成績很差,想要休學重考;在和媽媽激烈爭吵後,跑到高樓上跳下來,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我認識另一個學弟,他是一個非常聰明、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他「誤打誤撞」進入了會計系,在會計系的重要科目中,他的創造天分沒有辦法運用,反而對他的學習有礙。他的成績非常不理想,差到無法申請轉系,他對自己非常沮喪,甚至最後要吃藥物來維持生活。幾個月前,他休學當兵了。 

這幾年比較常見的,並不是家長和學生拿回他們自主規劃的權力,反而是更高程度的放棄。舉一個統計數字來說,在過去10年之間,台灣補習班的數量,成長了兩倍以上。我們不能說補習都是壞的、百害無一利,但是不能否認,更多學生,花更多時間在補習班,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下課之後,更多的時間用在重複白天學過的東西,而且更少為自己安排和選擇、更少參加社團練習溝通與合作、更少時間運動,也更少時間讀課外書。 

教改,該由誰改?我們希望教育現況有所改善,要從誰開始?若父母和學生,繼續輕忽他們選擇的責任和權力,跟隨社會上來路不明的說法、盲從2、30年來「大家都這樣」的風氣,許多學生就可能在大學讀完時後悔,在研究所讀完時才發現人生走錯了路。 

如果父母和學生,判斷和選擇的方式沒有改變,教育不太可能改善。如果我們繼續花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教育上,只是為了盲目地、不顧學生特質與世界實況,將擠入某個學歷窄門視為教育目標;所有的升學制度改變,很有可能只是讓教育換一種方式被扭曲。父母和學生,看起來沒有權力和責任,其實大權在握、責任重大,因為每個人的生涯,說到底還是由自己決定的。 

其實,我們對生活的許多層面,都很主動、積極、慎重地判斷和選擇。我們與朋友選一個地方聚餐前,常常花不少時間讀食記挑餐廳。在外出旅遊前,往往花很多力氣調查哪裡好玩、該吃什麼、景點怎麼去…。我們的學習如何安排與選擇,和一餐飯、一次旅行相比,重要多少倍?我們有沒有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規劃與判斷? 

對我們的上一代而言,在他們成長的30年前,要說自主規劃,可能太奢侈了。在那個時候,大部分人是農民或工人,能成為醫生或法官,也許真的是少數人的幸運。那時候資訊不發達,各種領域的發展和變化,一般人很難掌握。當時也沒有網路科技,一切的知識,都在少數大學圍牆之中,不進去,就得不到。 

但時代硬生生就是改變了。 現代社會更加多元。當我們提到社會的英雄、「台灣之光」,我們比較少聯想到台大法律系畢業的高官;我們比較常想到廚師(如阿基師)、作詞人(如方文山)、設計師(如蕭青陽)、運動員(如陳彥博)、藝術家(如楊惠珊),或是導演(如李安)。 

現在,也有豐富的資訊例如節目、雜誌、書籍、網路文章,告訴我們各種領域的實況,以及未來的展望、變遷、挑戰與機會。在WikiUrSchool、Innovation Open House等網站中,則集結了許多人的學習經歷。幫助家長和學生更了解學校與科系,做出更好的選擇。課程與知識,也不再鎖在校園之中,Coursera、Edx等網站,中全世界最好的大學,把他們最優秀的教授、最精采的課程,分享給世界所有人。 

因為少子化,再過幾年,不再是學校選學生,而是學生選學校。現在每年,大學錄取總額是33萬人,但在87年,全國新生兒只有27萬,即使全部出生人數都讀大學,還填不滿各校的學生招收量。 

選擇自己的路,不再只是「應該」,很快將會是「必需」。大考中心已經決定,到民國110年的時候,將完全取消指考,升學只能經由推薦甄選。到時候,學生不能等考完試,再拿成績去碰運氣;每個學生都要回答自己、回答家長、回答面試教授,他為什麼要讀這個科系?而他又做好了什麼準備? 

在這個新的環境之中,我們看待教育歷程中的選擇,顯然該有新的心態、新的作法。 

過去流行的一句話是:「學以致用」——先不管為什麼要學,學到了某種知識與能力後,想辦法用在職業上就對了。未來,可能更合適的模式是「用以致學」——你先思考要走向什麼樣的未來,又需要用到什麼樣的知識與能力,然後想辦法去學習它。 

我們想像教育的樣貌,不必再將它比喻為一場競爭。如果最後,事實上是,大家要走不同的路,我們各從事不同的事業,又哪來那麼多的競爭呢?何必和班上同學計較排名呢?在學校中的同學,應該是陪伴彼此探索世界的同伴;學校的功能,應該是個探索的基地,讓學生飛向廣闊的天際,而不是驅策學生在一條跑道盲目前行。 

我們學習的內容,也不必再依賴教科書來限定。我們早就體會到,教科書外的知識能力不見得不重要;教科書內的,也不見得是人生錦囊。我們應該儘早讓學生瞭解知識的浩瀚無邊,透過網路、圖書館,讓學生在其中悠遊,挑選他們想學和需要學的內容。 

老師和學校,用一樣的教材、一樣的內容、一樣的進度,來教每一個學生,這樣的模式,也該停留在過去。我們要期待的是,教師和學校,視學生的特性,協助他們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自己、最適合他們的未來。工業化、生產線,大量生產同規格、同性質商品,不再適合未來的教育。大量生產的物品,勢必價格低廉;未來的教育,需要的老師是「藝術家」——讓不同的石塊,被刻成獨一無二的雕像。 

老師和學校,也該用不同的方式,來定義與衡量教育的成效。畢業生的升學率、考上某學校某科系的名額,並不是學校的首要目標;教出多少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教出多少幸福快樂的人、教出多少樂在工作的人、教出多少有自信心的人,這些指標更為重要。 

這些目標多久後會發生?不一定,這是個互相影響的過程。如果家長和學生,催促學校和老師走向這個方向,而學校和老師又鼓勵家長和學生,這樣的理念將比較快成為現實。如果其中任何一方抗拒、排斥變化,要推動改變都將困難重重。 

因為我希望這樣的改變更快實現,我寫了一本書,《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並且在我的網誌「學與業小棧」中,持續探討,如何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教育。甘地說,「如果我們希望某個改變發生,就要由自己開始實踐這個改變。」我期待家長和學生也明白,若希望看到更好的教育環境,自己就不能靜靜等待,或停留在指責抱怨。因為,真正做出決定的,到最後,仍是家長和學生;我們都要明白:教改,不能只叫別人改。

音樂旅情~ 石川綾子Ayako Ishikawa,因精湛演奏「初音未來的消失」動漫名曲而讓粉絲瘋狂。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at 晚上10:48


 

日本知名小提琴家 石川綾子Ayako Ishikawa常在世界各地舉辦個人獨奏會,與世界各大交響樂團共演,並在各國的電視節目及廣播裡演出,是一位國際化實力派小提琴家。石川綾子很年輕就考取澳大利亞的國家高級文憑考試,同時被授予Licentiate Music Diploma以及Associate Music Diploma。 在授賞儀式,作為澳大利亞的演奏者代表被委託在Town Hall裡單獨演奏,博得廣大好評。在 National Concerto Competition,石川綾子入選全澳大利亞前3名,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被澳大利亞各報廣泛報導為最有前途的年輕小提琴家,年僅18歲就被譽為全澳大利亞最佳表演者。另外,對於她非凡的才華和成就,澳大利亞政府頒發給她「 藝術家永久簽證 」( Distinguished Talent Permanent Visa )作為獎勵。(永久居留簽證是只授予國際認可的藝術家)。而她現在因為在 Niconico 動畫平台上,上傳了自己演奏「初音未來的消失」等動漫音樂的影片而受到注目。 

石川綾子Ayako Ishikawa自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5歲起在倫敦居住,並且就讀知名的波瑟爾音樂學校(The Purcell School),成為該校通過入學試聽測驗的最年輕學員。15歲時搬家到澳洲,在澳洲,她獲頒知名的澳洲音樂獎(Australian Musicians Academy Award),贏得許多大賽及獎章,包括了藝術表演大賽(Performing Arts Challenging Contest)以及全澳獨奏家聯賽(All-Australian Soloist Tournament),由於她驚人的成就,她獲得澳洲最佳藝術家(Best Performer in Australia)的頭銜。石川綾子從師於世界上最偉大小提琴家David Oistrakh的徒弟Alex Todicescu,世界有名的波蘭小提琴大師Wanda Wilkomirska,以及中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張世祥。 

石川綾子Ayako Ishikawa在雪梨有著高知名度,並且被許多人稱為「 Devils Ayako 」,如今這位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還投入電玩與動漫音樂的演出。石川綾子所演奏的電子音樂像《 初音未來的消失 》以及《 魔法少女小圓 》的主題曲“ Connect ”,讓不熟悉古典樂的粉絲也為之瘋狂。到現在為止,石川綾子作為一個小提琴獨奏家不但接受來自日本的演出邀約,並且有來自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紐西蘭、中國、新加坡、德國、越南、菲律賓、匈牙利等世界各地演奏委託,受到" Outstanding violinist with a charismatic talent "(傑出的天才小提琴家)的稱讚,在各國的獨奏會票經常搶售一空。

音樂旅情~【 Amazing Grace 奇異恩典 】摩立斯 Maurice Sklar 小提琴演奏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at 上午8:17


 

摩立斯.史高拉 ( Dr. Maurice Sklar )為美籍猶太裔小提琴演奏家,辛班尼牧師( Benny Hinn )讚譽他為:「當代最傑出及最有恩膏的小提琴演奏家,是神給教會的一個大禮物。」莫裏斯.史汝樂牧師評論說:「我從未聽過有人能如史高拉一樣用小提琴奏出如此有恩膏的音樂」。

摩立斯四歲開始習琴,十五歲進入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 ( 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 )。十六歲得到費城寇地斯音樂學院獎學金(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師事已故之一代小提琴大師與教師 -- 伊凡.格拉米安 ( Ivan Galamian )及 桃樂絲.狄蕾 ( Dorothy Delay )。他於1986年獲國際音樂家比賽首獎,1990年獲選為全美國十大傑出青年音樂家。

1985~86年間,摩立斯遭遇到其生命的轉捩點。因職業演奏壓力過大,他出現重度憂鬱病徵,蒙受基督大能的醫治,經歷了無比的神蹟,從此他獻身音樂傳道。其演奏足跡遍及美、加、歐洲各國、俄國、亞洲及以色列。並與世界各著名交響樂團合作演出。1992年起,摩立斯以小提琴獨奏家及傳道人身分參與辛班尼大會搭配事奉,足跡遍及全美和世界各地。摩立斯不但把小提琴的詩歌帶到音樂最高的境界,同時也帶領聽眾進入與神同在的敬拜與醫治恩膏裡。在他主領的聚會中發生了極多神蹟奇事。

其演奏之DVD及CD專輯於全球發行,並受到極高評價,其個人傳記亦已翻譯為中文。摩立斯在他的傳記中提到,他曾罹患極度嚴重的憂鬱症,直到上帝的話語更新他的生命,上帝無比的大愛和喜樂澆灌在他的心靈深處,醫治了他的憂鬱症,他也將生命、演奏事業都奉獻給神,透過音樂來服事這世代心靈軟弱無助的人。生命被神的愛與醫治觸摸的摩立斯,其演奏無論是古典曲目、詩歌、或猶太音樂,均出神入化,凡聽過他演奏的人,莫不讚佩感動。



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 】
詞:John Newton.1779
曲:Early American Melody 1900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  拯救了像我這般無助的人  我曾迷失,
如今已被找回  曾經盲目,如今又能看見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that fear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神蹟教我心存敬畏  減輕我心中的恐懼
神蹟的出現何等珍貴  那是我第一次相信神的時刻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I have already come
Tis grace has brought me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me home
歷經無數,險阻陷阱  我已走了過來
上帝保我安全無虞至今 神蹟將指引我回到家

The Lord has promised good to me...His word my hope secures.
He will my shield and portion be... As long as life endures.
上帝給我,美好應許  祂的話給我希望  
祂將給予我庇護之地  讓我得著永生

When weve been here a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an when weve first begun.
我們在此已千年  光芒如太陽一樣耀眼  
和最初相比  我們能讚美上帝的時日已不多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 拯救了像我這般無助的人  我曾迷失,
如今已被找回 曾經盲目,如今又能看見

音樂旅情~《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64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at 中午12:53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E Minor OP.64

孟德爾頌為小提琴寫的協奏曲有兩首:《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雖然也有一些才華的表現,但畢竟是十三歲時(1822)寫的作品,還有不成熟的明顯印記;《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在1838年開始寫作,但一直到1844年才完成,1845年在萊比錫格萬豪斯音樂廳首次演出。 這是他最後幾部最成熟的器樂作品之一,它集中了作者最典型的創作特徵——如歌的抒情詩,對大自然的浪漫主義態度,幻想的形象,以及光彩煥發的戲謔氣氛等;其中所有細節的表達具有非凡的美和表現力,樂隊色彩精細多姿,而所有這些又都匯合在古典協奏曲的嚴格的形式之中。 

■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 第一樂章 》熱情的甚快板,e小調,2/2拍,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樂章。第一主題是一個充滿幸福,又盪漾著憂愁的優美旋律。 這一樂章是如此的出名, 以至於一提到門德爾松,人們便會聯想到這個主題。同時, 這一樂章的華採樂段也體現了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 

 《 第二樂章 》行板,D大調,6/8拍, 這是一個抒情的而且富有門德爾松韻味的極其醇美的樂章。 

 《 第三樂章 》以奏鳴曲式寫成,也是世界著名的樂章。

音樂旅情~《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at 中午12:43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在1878年3月,當柴可夫斯基客居瑞士的一座小城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寫成,翌年,在紐約首次演出。 柴可夫斯基原先把這部作品題獻給當時在彼得堡音樂學院擔任小提琴演奏課教授的德國小提琴家奧爾(L. Auer, 1845-1930),本來希望由他在俄國首次演出;但是,由於奧爾雖然高度評價這部作品的許多優點,同時又認為其中有一些地方不便於小提琴演奏,也有悖於弦樂器作品的形式,這部作品就此給擱置了兩三年。 到1881年底,維也納小提琴家布羅茨基(A. Brodsky, 1851-1929)克服了這部作品的一些技術難度,先在維也納、隨後又在倫敦和俄羅斯各地成功地進行演出,為此,柴可夫斯基便更改這部作品的題獻,把它獻給熱情介紹這部作品的布羅茨基。 柴可夫斯基在這部作品中,把一些民族民間音樂的形像給以高度的藝術體現和典型化,其中一些不尋常的音調,深刻的戲劇性和感人的抒情詩,雖然一時不為人們所理解,甚至招來一些非議,但它終於還是逐漸地吸引了廣大音樂社會的注意和歡迎,成為俄羅斯和世界小提琴藝術的古典範作之一,它的地位足以同貝多芬、孟德爾頌和布拉姆斯的同類作品相媲美。 

■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D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 第二樂章 》短歌,行板,g小調,3/4拍,三段體。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稱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仿佛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 

《 第三樂章 》終曲,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子,迴旋奏鳴曲形式。主題令人有俄國風激烈地敲擊之感,是屬於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以很強的節奏,快活地進行,宛如一幅人民歡慶節日的圖畫。

音樂旅情~《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77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at 中午12:28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77

布拉姆斯的交響音樂創作構思嚴謹而深刻,他的協奏曲創作也是這樣。 他的協奏曲共有四首——兩首鋼琴協奏曲、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和一首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協奏曲。 他的協奏曲都很交響化,它兼備浪漫主義詩篇和古典交響曲的特徵;獨奏聲部同樂隊的發展緊密地相互作用,獨奏聲部常常作為樂隊聲部的助奏,但技術難度相當高。 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在他的四首協奏曲中最為著名,這首作品:完成了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孟德爾頌所開創的小提琴協奏曲創作的發展道路,在同一類型的作品中它佔有理所應得的重要地位。 

■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3/4拍子,奏鳴曲形式。樂曲開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與單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題,之後主奏小提奏以d小調熱情而華麗地登場;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題速度減慢,充滿牧歌風格;接下來的是美妙的發展及變奏,使整個樂章從頭至尾都具有濃重的匈牙利民間音樂特徵。 

《 第二樂章 》慢板,F大調,2/4拍子,三段體。 首先由管樂器緩慢地開始,之後由雙簧管奏出徐緩優美的田園風格旋律,稍稍帶有一絲荒涼的感覺,這無疑是整個樂章中最動人之所在。 

《 第三樂章 》活潑而不太快的,遊戲似的快板,D大調,2/4拍子,不規則的迴旋奏鳴曲形式。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創造性的樂章。旋律輕快活潑,抒情優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氣勢。

音樂旅情~《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at 中午12:04




 【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61 】 

 貝多芬的協奏曲創作,基本上遵循著莫扎特的發展道路,但他的協奏曲比較有氣勢而有深度,主題形象豐富,獨奏聲部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技巧性的傳統特徵也有所強調和發展;但樂隊並不處於從屬的伴奏地位,而是積極參與發展樂曲的音樂形象,樂隊的音響效果特別具有一種昂揚振奮的緊張度。 貝多芬創造的這種新型的協奏曲,特別是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和《第四》、《第五鋼琴協奏曲》,都更接近於交響曲的範型,因此,常被稱為“交響協奏曲”。 他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經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羅馬尼亞作曲家、小提琴家艾涅斯庫對他這首協奏曲的解釋演奏,在音樂史上是相當著名的。 

 ■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 第一樂章 》從容的快板,D大調,4/4拍子,協奏風格的奏鳴曲式。主部主題帶有深切的探詢意味,隨後呈現的副部主題旋律明澈柔美,從容勻稱,充滿了溫暖和喜悅,飄散出美麗花朵的芬芳。本樂章最後部分的華彩樂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譜寫的。 

《 第二樂章 》抒情的慢板,G大調,4/4拍子,變奏曲式。優美的主題由加上弱音器的弦樂群單獨呈示,充滿舒緩恬淡的氣氛。主奏小提琴以華彩的風格翩翩上升、下降後,旋律如歌般地呈現出來。 

 《 第三樂章 》迴旋曲,快板,D大調,6/8拍子,迴旋曲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長記號之後,主奏小提琴展現了它精彩燦爛的技巧,最後終於進入了炫耀琴技的華彩部分。此部分結束,音樂以迴旋主題為基礎,達到光華燦爛的高潮巔峰,結束全曲。

音樂旅情~【 小提琴超級玩家 】陳美 Vanessa Mae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at 清晨7:09




陳美四歲隨家人移居英國倫敦,三歲時開始學習鋼琴,五歲學習小提琴,八歲時獲得英國的年度小小鋼琴家比賽大獎,音樂的天賦使她捷足先登於音樂的殿堂。獲獎之後,她沒有繼續於鋼琴的深造,而忽然衷情於小提琴的演奏,並從此成為專注的事業和人生的轉折點。如她自己所說:「八歲時我第一次感覺到在小提琴上演奏音樂有著極強的美感,而且我十分慶幸在我後來的演奏中從未失去過這種感覺。」 

作為一個小提琴家,陳美具有著傳統的、古典的演奏風格,然而又不失一位現代派風格的、不拘泥於傳統之中敢於創新的小提琴家。當她領會到音樂深層的悟性之後,她走進了另一片天地,把古典音樂的美又以新的意境帶給人們另一種享受。當她把小提琴的聲音與電子小提琴的聲音融合到一起時,那種混合著古典韻味與現代音樂相溶的聲音迸發出了火花,激勵了陳美,隨後,陳美的演奏作品從不拘泥於一種風格,或許正是她的這種不拘一格的演奏,使她獲取了音樂的靈感,悟到了音樂的真諦和內在的美,貝多芬和披頭士、莫扎特和麥克‧傑克遜、帕格尼尼和王子,她將如此對比強烈、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進行比較,在旋律和心靈感應上尋找一種音樂的靈感,那就是音樂的美,她說:「只要是美的、好聽的,我都去演奏」。她用最美的音色把不同作品如詩如畫地表現於音符之中,流瀉於旋律之上,傾瀉於手指之間,感染著所有的聽眾,這就是陳美小提琴神奇所在之處。 

當然,她在改編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小提琴作品時,更是注重了旋律與風格的獨到之處,如中國作品《梁祝》,更多的是古典風格,而用現代技法展現古典風格,恰到好處的訴說著中國幾千年文化底蘊的豐富內涵,也使這首世界性的中國名曲,多了一種演奏風格。 

陳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績,均緣於她對音樂的摯誠的愛、痴迷的愛,她說:「我14歲時就灌錄了首張個人專輯,裡面有各種風格的作品,小提琴是種極具潛力的樂器,我喜歡小提琴的音色,大多數人從西方的古典音樂中了解它,但你也可以從中國民族音樂中聽到它動人的聲音,它是無處不在的。」 

如同所有的演奏者一樣,陳美正努力於開發小提琴和電子小提琴的最新領域及境界之中,沉浸在古典音樂的範疇裡,當她的創作成果和演奏獲得相當多音樂愛好者的好評和一片贊嘆聲時,陳美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她每天都像上足了發條的機器,旋轉於各個不同的音樂場所之中,錄音、錄像,接受演出的簽約和邀請,往返於各地進行演出,以她鮮活的精神魅力和優美新穎的琴聲感染著成千上萬的聽眾與觀眾。在她的專輯【小提琴超級玩家The Violin Player 】中,陳美展現了超絕的兩種小提琴混合多種音樂類型的融合效果,用魔鬼般的、異乎尋常的艱難技巧使音樂變得非常有趣而又十分自然。在陳美的身上,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兩個世紀的差距,她沉迷於古典,又極熱衷流行音樂,她這樣告訴所有熱愛她的音樂迷們:「我始終知道什麼是我喜歡的,只要我喜歡,我就演奏。人只能活一次,而此生我只為演奏小提琴而盡心盡力。」 

陳美對自己永遠充滿信心,對音樂有著她獨到的信念:「我的作品曾打入美國的Billboard舞曲排行榜,也曾進入另外22個國家的排行榜。音樂是跨國界的,在東方有很多好的音樂,對西方而言,這很有新意,我相信它很快會進入世界各國的排行榜。」

智慧片語( 十一 )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at 晚上11:16

【給自己一點掌聲】

漫漫人生途中,總少不了寂寞、孤獨、失敗、沮喪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
在這些時候,我們是不是該給自己一點掌聲呢?
「給自己一點掌聲,讓我戰勝內心的怯懦;
    給自己一點掌聲,無畏的心更加的堅定;
    給自己一點掌聲,溫暖我獨自前行的路。」

在無人的時候總喜歡問自己:
「誰才是你人生中的長久觀眾?
    朋友、親人或是其他認識或暫時不認識的人?」
而內心常常仿佛聽到這樣一種心聲:
「只有你自己才是你這出人生大戲裡的觀眾,
    只有你自己才能陪伴你從開幕到閉幕。」
在這一生中,你又怎能少了掌聲的陪伴。
年華易逝,人生苦短,匆匆幾十年,又何必讓自己過得太孤獨。
在適當的時候給自己一點掌聲,
縱然有時別人不理解又如何,我自飛揚臨天下。
給自己一點掌聲,不只只是對空虛的靈魂的一種填充,
更是在人生道路上經歷的風雨多了而對於生活的一種從容,
兩分自信、三分欣賞以及四分責任。

「當你累了、倦了、快撐不下去了,給自己一點掌聲;
    當你成功、得意、一切都美好了,給自己一點掌聲;
    當你覺悟、思索、好壞已平淡了,給自己一點掌聲。」
這一點掌聲,伴隨著人的一生,
不管開局如何,不管結果怎樣,我們所要做的就是:
「盡量在生命的過程中盡可能給自己多一點的掌聲,
    不管是別人給予的還是自我肯定的,都好!」

「多一點掌聲,人生便多一點自信;
    多一點掌聲,前途便多一束光亮;
    多一點掌聲,生命便多一分希望。」
慢慢開始長大,漸漸懂得了生命的意義所在,
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會低下高高的頭顱,
就像那太陽底下的向日葵,即使沮喪,也要面朝太陽。
不在怨天尤人,學會了包容,
以自然平常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踏踏實實的過好每一天,
在自己心中形成自己去衡量這個世界的一桿稱,
人情多寡、交情好壞全憑自己去判斷,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敢於承擔。
對於現實,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對於我來說,真的很好,
一路上所遇到的都是些好人、貴人。
當一個人擁有積極地心態,努力向上,
那麽他所吸引的東西也一定是積極地、向上的、正面的。
所以不管在何種情況下,
都別忘了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期待,
這樣你的人生才會充滿陽光,生命也才會綻放精彩。
給自己一點掌聲,因為前面的路雖然長但並不孤單,雖然艱辛但充滿陽光!
給自己一點掌聲,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做自己!

音樂旅情~【 魔琴少女 】琳西特莉Lindsay Sterling跨界初登場!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at 凌晨12:18


 

2013年西洋樂壇誕生一位由YouTube 三億六千萬人次著迷背書的小提琴新星!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魔琴少女」琳西特莉( Lindsay Sterling )將小提琴融合現代舞、芭蕾、嘻哈元素的另類表演,曾遭到保守的選秀節目評審狠批,也找不到唱片公司願意投資這種前衛的音樂類型,而度過一段四處碰壁的低潮歲月。琳西特莉最後選擇把表演影片上傳到YouTube,在全球網友瘋狂分享之下已累積超過三億六千萬次點閱,同時引起Lady Gaga經紀人特洛依卡特 (Troy Carter )的注意刻將她簽入旗下,成為Lady Gaga的師妹。
  
你可以想像古典小提琴如何結合現代舞、芭蕾、嘻哈和電玩音樂嗎?在Lindsey Stirling的魔法世界裡,小提琴可以舞動古典,特立獨行! 

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Lindsey Stirling,5歲就立志要學小提琴,然而她的家境並不優渥,學琴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不過在苦苦哀求了爸媽一年之後,Lindsey終於在6歲開始了她的小提琴生涯,直到現在她對小提琴的熱愛絲毫未減。 除了小提琴,Lindsey對舞蹈也充滿同樣的熱情,但因為經濟拮据她只能從小提琴和舞蹈之間擇一。選擇了小提琴的她,決定自學舞蹈,而她的老師竟然是YouTube !她從YouTube上各式各樣舞蹈的影片中努力學習舞步和各種舞蹈技巧,可以說是史上第一位(非官方)由YouTube培養出的舞者! 

23歲那年,Lindsey參加第五季美國達人選秀節目( America's Got Talent ),她精湛的琴藝和獨特的表演方式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一度還被節目封為「嘻哈提琴手」,而她每次表演總是以不同的Cosplay裝扮及誇大的現代舞,令人驚艷不已。雖然最後決賽和冠軍失之交臂,但是Lindsey Stirling已經開始發光發亮,她再度選擇了YouTube當她的平台,並開始把她的表演影片上傳YouTube和全世界分享,至今已經累積了超過3億6千萬點閱率,更被全球網友瘋狂分享,結果引起了Lady Gaga經紀人Troy Carter的注意,立刻將她簽入旗下,成為Lady Gaga的師妹。 

才華洋溢的Lindsey除了琴藝和舞蹈受注目之外,她漂亮寶貝的外型也讓網友們津津樂道,並紛紛幫她取各種稱號,包括「小提琴精靈美女」、「精靈舞者」、「小提琴美少女」、「靈動美女」、「薩爾達小提琴家」等;尤其因為她曾經演奏許多知名電玩遊戲( 薩爾達傳說、刺客教條3…)的主題曲,Lindsey已經受到很多電玩玩家們的喜愛,在網路上大推這位正妹小提琴家。 

Lindsey Stirling的歌曲創造30萬首數位下載銷售,多首作品更挺進iTunes百名下載歌曲榜,專輯中總共有5首歌曲的音樂錄影帶在YouTube網站上吸引超過1000萬觀看次數,分別是〈Crystallize〉(6500萬人次)、〈Shadows〉(2500萬人次)、〈Elements〉(2500萬人次)、〈Electric Daisy Violin〉(1600萬)、〈Spontaneous Me〉(1200萬)、〈Moon Trance〉(1000萬),其中,〈Crystallize〉更蟬連全美古典樂曲數位下載榜23週冠軍、晉升全美電子舞曲數位下載榜第17名,銷售超過23萬張。Lindsey Stirling在YouTube官方頻道上的影帶觀看次數至今累計突破3億6千萬人次。

終身快樂學習,豐富樂齡生活。《 采真樂齡學堂 》開課囉!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at 晚上9:45

隨著我們年歲日漸增長、閒暇的時間愈來愈多,
我們該怎麼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充實呢?
【采真藝文會館】打造完善的終身學習領域,
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擴充您的學習領域,
透過學習和休閒活動,維持身體的健康,抱持心靈的愉快,
享受身、心、靈愉悅的生活,充實退休後的精神生活。

欣賞音樂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在音樂的環繞下,
柔和的旋律如寒冬的陽光,使人溫暖。
婉轉的旋律如春天的和風,讓人身心祥和。
愉悅的節拍如夏日的清泉,能洗滌不安的心靈。
輕快的節奏如秋天的楓紅,讓人隨風翩然起舞。

樂齡學習逗陣來,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際的行動。
【采真藝文會館】提供多元樂齡音樂課程,
如:歌唱伴奏、電子琴、小提琴、古箏、二胡、國標舞......等等。
課程皆由入門循序至進階程度,
課程導師會以團班合奏等有趣及輕鬆的教學方法上課,
務求學員們除了學習樂器操控技巧外亦能享受合奏表演之樂趣,
更能讓學員們結識志同道合喜愛音樂的朋友,開闊社交同時亦能促進學習。
歡迎長春族群,一同攜伴,牽手加入我們的藝文學堂。

※ 詳細課程內容,歡迎親訪或來電洽詢:【 采真藝文會館~張老師 】!

音樂旅情~【 琴舞 Vivace 】韓國頂尖豎琴家 Harpist K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at 清晨7:18


Harpist K (곽정) - Vivace 发布人 lackoo

   被指定為2008世界豎琴經賽首席評判,來自韓國最頂尖的古典豎琴才女Jung Kwak郭靜(藝名Harpist K)首度突破古典/流行界限,執掌演奏電子豎琴,以New Age 新世紀及Crossover曲風再次掀起跨界音樂風潮! 

 【琴舞】專輯中郭靜的演奏技藝堪稱行雲流水、靈動飄逸,豎琴音色清亮晶瑩透徹,電子音效增添了廣闊空靈、錄音更有媲美發燒天碟的質感。曲風方面既有流行舞曲的熱烈節奏,也有田園樂曲的恬靜閒適,再加上時尚的Lounge(沙發音樂)、Funky(放克)、爵士節拍,營造出New Age音樂放鬆身心的氛圍。而郭靜專用的獨一無二的豔紅色豎琴更是極具時尚挺力,與飛揚舞動的旋律融合,帶來讓人驚歎的視聽感受。繼華 裔美女小提琴手陳美之後,郭靜將用其獨特的奇妙樂韻再次震撼人心! 

   豎琴演奏家郭靜 Jung Kwak( 也被稱為 Harpist K ),是世界公認的在古典音樂方面最有魅力和天賦的藝術家之一。她第一次震驚音樂界,年僅十四歲——那年,她剛剛經過兩年的學習,就作為漢城國家交響樂團的一位重要獨奏者進行了個人的首場演出。從那以後,她先後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音樂之都,與世界一流的管弦樂隊和最受尊敬的指揮家合作演出。 

   當 Israel Kibbutz Chamber Orchestra 1993年到韓國作巡迴演出的時候,Jung被選中作為主要獨奏者參演。她的表演最終引起了 Zubin Mehta( 以色列愛樂樂團的指揮 )的注意。從九七年十月起,Jung 跟隨藝術大師 Mehta 和以色列愛樂樂團在以色列、歐洲和遠東地區進行巡迴演出。九八年夏天,Jung 成為第一位在克羅地亞的 Dubrovnik 節上表演的豎琴師,並因此而獲得了更高的聲望。Jung 以獨奏者的身份和世界著名的樂團( 如the Tokyo String Quartet, the Korean Chamber of Ensemble, the Korean Broadcasting Symphony, the Moscow Radio and Television Symphony – Tchaikovsky Hall and The Prague Radio and TV Orchestra )一起出現在世界各地。 

   作為一名有著不同造詣的豎琴師,Jung 和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的大西洋唱片公司簽定了一份出版七張CD的合約。這是一份珍貴的合約,不僅僅是對一個豎琴師來說,對任何一個古典音樂家來說都是萬分珍貴的。大西洋公司的這份合約為她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滿足了她對樂器獨特而又多樣的要求。她的第一張專輯《 The Gif t》第一次發行便一售而空。隨後她又發佈了幾張唱片,有古典音樂,也有現代音樂。她最新的“新時代流行音樂CD”《 Vivace 》( 由她在一架粉紅色的電子豎琴上演奏而成 )很快成為韓國最暢銷的唱片。 

   Jung 的藝術風格由古典主義的嚴謹和與之迥異的以創新為特質的現在主義精神揉合而成。她揉合兩種風格的非凡能力得到了證明——她使用 the nom de harpe Harpist K 的名號,和 Keith Lockhart 領導的紐約流行樂團共同在韓國演出的時候,讓韓國觀眾第一次見識了兩種截然不同豎琴。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們那個晚上享受到了非凡的待遇,因為他們面對的並不只是另一個古典音樂的鑒賞家,而是一個將要重新定義豎琴在流行觀念中的地位的人。Jung 最近在國內舉行的被稱為“ Surprise Party Series ”的巡迴演出成就了一個奇跡,她以她那攝人魂魄的表演將成千上萬的觀眾吸引到了音樂廳。 她那廣為人知的精彩表演和她的超凡魅力使她獲得了遠遠超過音樂廳所獲得的聲望。通過電視表演,Jung 贏得了更多的觀眾。她將豎琴帶到了當代音樂的最前沿。Jung 在印第安娜大學獲得了她的音樂學士學位,並獲得了著名的伊斯門音樂學校的優秀表演者證書。 

   Jung Kwak 通過對樂譜的不斷探索和創造出一種融合了古典和現代元素的獨特音樂風格,使自己變得聲名顯赫。Jung 已經被指定為2008年世界豎琴競賽的主席。她現在居住在韓國的漢城。

愛因斯坦教我們的10堂生活課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at 上午10:35

愛因斯坦除了留給我們驚人的相對論外,他在科學領域的堅持就像是一道光芒,指引大家透過努力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並教會我們體會失敗並珍視他人。因此,作家Bobbi Klein認為,即使你不是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生活課程」對於你我的生活同樣受用:

1.《 簡單化 》
「如果你無法向6歲小孩解釋它,那代表你自己也不明白。」-愛因斯坦。
你把事情的表面弄得越複雜,你就越無法理解核心內容。想一想你生命中最好的老師,他們是用充滿艱難詞彙的主題教導你,還是透過簡化讓你更容易理解?

2.《 創造力 》
「創造力可傳遞,讓其延續。」-愛因斯坦。
激勵他人做他們愛做的事,將創造力運用到工作的創新上,而你終究不會知道人類的創造極限。從現在開始就發揮你的想像力去創造吧!

3.《 努力工作,接受失敗 》
「沒有嘗試,就沒有失敗。」-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一生都致力於物理學理論上,有些是今日我們知道的,有些是沒有得出結論的。你永遠不會知道這些理論哪些可以成功,但成功的關鍵在於堅持。你必須堅持努力工作、堅持不斷解決問題,直到你停止嘗試,失敗才不會存在。

4.《 活在當下 》
「我從未考慮過未來,它會自然而然的來。」-愛因斯坦。
你唯一能夠得到保障的時光就是現在擁有的這一瞬間,你可以為了未來擔憂並制定一些或許沒有幫助的計畫。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活在當下,全心做好此刻的事,不要為了明天擔憂。

5.《 打破常規 》
「我的所有發現皆非出於理性思維。」-愛因斯坦。
偉大事物的產生都要走出傳統的侷限,打破常規。如果你繼續隨波逐流,那麼你也只能生產出一般的結果。想別人不敢想的,如此你將找到你的答案。

6.《 想像力 》
「想像力是研究的最高形態。」-愛因斯坦。
想像力是關鍵,一旦你想像到了不同的事情,你便開始了與他人分享的路程。人們會漸漸看到你想像中的世界,還能攜手創造、互相幫助。從今天開始就花點時間去做做白日夢,大膽想像並分享你的創意。

7.《 朝著不可能而做 》
「唯有那些異想天開的人才能做到不可能的事。」-愛因斯坦。
如果在別人眼中你很可笑,但你還願意去冒這個險,那麼你將化腐朽為神奇。一旦你打破了眾人眼中的常規,美妙的事會慢慢發生,而那些曾經的障礙你也將會一併清除。

8.《 珍視他人 》
「人生不值得來過,除非是為了他人。」-愛因斯坦。
若你把別人放在首位,他們就會珍視你,將你視為能夠發自內心關懷他人的人。你要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不受任何干擾地和別人相處,讓他們知道你重視他們。將心比心地感謝他們、讚美他們,這樣不但會美好他們的一天,也會讓他們由衷地接受並且記住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

9.《 分享 》
「學生不是你要去填滿的容器,而是你要點亮的火把。」-愛因斯坦。
與別人分享你的想法,也許不經意間就會激發某人的靈感。倘若你只是將所有的想法和知識藏了起來,那你根本就幫不到別人,如果你手中有一把解決他人問題的鑰匙,你願意分享嗎?

10.《 開放學習 》
「學習是種體驗,其他一切只是信息。」-愛因斯坦。
學習是一段旅程,而不僅僅只是吸收所有的知識的工程。它需要你全心投入,你要知道有些事情行得通,有些事情行不通。學習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而是為你量身訂作的旅程。

呂思清:修煉小提琴我是“苦行僧”

張貼者: 采真藝文會館 | 標籤: | Posted On at 上午9:41

【 廣州日報 / 作者:林芳 】

3歲半開始學琴,7歲時受到鄧小平同志的關注,8歲被譽為“樂壇神童”,17歲獲得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也是第一位奪得此獎的東方人。 在此之前,第一名已空缺了12年。 他,就是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
呂思清的琴聲如今早已遍布世界各地——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瑞士日內瓦維多利亞音樂廳,北京人民大會堂……
近日,呂思清在北京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談到自己的琴技,他興奮中帶著一點自豪,但他說,要成為一名高超的小提琴家,技藝只是初級的標準,“對我而言,從小到現在,修煉小提琴的過程就像是苦行僧,或者修道,以及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


【 演奏技巧:出色小提琴家一定要有氣場 】

■ 廣州日報:作為一名小提琴家,在獨奏以及與交響樂團等協奏時,有沒有不同的表現手法? 在協奏中,如何凸顯出自己部分的特色?

呂思清:其實我真正一個人拉小提琴的時候特別少,更多的曲子是跟鋼琴和交響樂團,或室內樂的音樂家重奏。 當然,和獨奏相比,與人協奏需要多次排練,但音樂家之間通過合作增進感情,能挖掘出更有趣的東西。
演奏家必須具備高超的演奏技藝,包括音樂表現和音樂的領導力,帶動別人感受你的情緒和氣氛,從而達到默契的配合。 更重要的是,一個演奏家對自己作品和藝術,要有非常充分的掌握,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呈現自己的獨特演奏風格。

■ 廣州日報: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高超技巧和舞台激情,是否缺一不可?

呂思清:對,但僅僅擁有這兩樣還遠遠不夠。 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必須對自己所從事的藝術有非常充分的把握,和超強的個人魅力,就是“氣場”。 一個高超的演奏家或大師,之所以能給觀眾帶來震撼,是因為他具備了用藝術創作氛圍的超強能力。 比如梅蘭芳先生,他就有一種氣場,這就是大師的魅力。 這種氣場的形成,完全跟個人對自己演奏把握的高低成正比,看似簡單,其實需要千錘百煉。

■ 廣州日報:在你看來,先天的天賦和後天的培養以及自律,對演奏家的成功而言各佔多少比重?

呂思清:每個行業的成功人士,都具備了或高或低的天分。 尤其在藝術行業上,對天分要求更高。 但是,即使有再大的天分,如果不是很投入地做自己的事情,永遠不能讓才華達到最高峰。 比如我很欣賞的籃球運動員喬丹,他的天分不一定是最高的,但他一定是最勤奮的。


【 個人風格:出神入化需要千錘百煉 】

■ 廣州日報:你從7歲起就成名,對你來說,走到今天,是個什麼樣的過程?

呂思清:因為太早成名,很多人沒見過我,都以為我是個小老頭,沒想到一見面還是個帥小伙。 對我來說,從小到現在,修煉小提琴的過程就像是苦行僧,或者修道,以及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更多是人生經歷的昇華和互補。 我也想遊山玩水,但那樣的話不能取得好的成績。

■ 廣州日報:你曾說過,音樂家個人風格很重要,這種風格如何培養?

呂思清:演奏家既要忠實於作曲家思想和情感意圖,又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展出有自己獨特魅力的風格。 這種獨特風格可以用“出神入化”來形容,不是刻意為之,而是自然融入整個演奏當中,琴人合一,這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摸索。

■ 廣州日報:感覺同一首曲子你每次演奏時都不一樣,這有沒有什麼秘訣?

呂思清:這裡面既有即興的發揮,也有很多思考。 即興建立在思考之上,因為萬一突然有了另外的靈感,要馬上知道用什麼方式把這種方式表現出來,而不是突兀地呈現出來。 作為藝術家,如果哪天失去了激情或對音樂的靈感,那就不能再站到舞台上。

■ 廣州日報:你所達到的成就是很多小提琴家都可望而不可即的,還有什麼更高的目標嗎?

呂思清:藝無止境。 藝術道路如果不給自己設定目標,你就會停止。 作為演奏家,一定要很熱愛,很全身心地去做你的事情。 我每天都要給自己制定一個更高的標準。 音樂中最有意思的東西,就是它隨著時間的變遷,還會產生很多變化。 就像我很喜歡紅酒,尤其是法國紅酒,它隨著時間會產生很多變化,音樂最巧妙的也是這樣,20天,2年,200年,只要你去尋找,只要用心溝通,它永遠會賦予你很多新意。 自律很重要,真正要保持巔峰狀態並有所突破,就必須要對自己嚴苛要求。


【 音樂神童:3歲多就主動提出要練琴 】

■ 廣州日報:你一直是空中飛人,平時演出這麼多,還堅持練琴嗎?

呂思清:對,我明天去倫敦,之後回青島,然後再回北京,基本上都在飛機和酒店度過。 但還是要堅持練琴,因為手上的功夫不練就沒有了。 對我而言,練琴不僅僅是動手,看到一些雕塑,或者到歐洲看到一些繪畫,也可以把它融入我的音樂中,這也是一種練習。

■ 廣州日報:作為音樂神童,能否給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些建議?

呂思清:被稱為神童的人,太早成名,其實會讓他迷失方向,並不是什麼好事,我能走到今天,自己也很慶幸。 現在很多家長讓孩子從小就練琴,其實要看孩子有沒有天賦,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哪怕是四五歲就能感覺到,不是技巧,而是對音樂的敏感度比常人強。 5歲的兒子我會教他,小兒子1歲半,我已讓他們開始練琴鋼琴、小提琴,我覺得他們都還是較有天賦的,當然不如我了,我是3歲多就主動提出要練琴的。
小孩的潛能巨大,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被“強迫”去學一些東西,但如果發現他們不喜歡,就不能再強迫了。 我現在也沒什麼經驗之談,還在摸索階段。 做父親比拉小提琴難多了,這是一門藝術,一門哲學。


【 名家課堂:幾百遍《梁祝》,沒有兩遍完全重複 】

《梁祝》:有人說我是《梁祝》的最佳演繹者,這也是我最鍾愛的一首作品。 我從1988年開始演奏《梁祝》,記得第一次拿起譜子是在剛獲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大獎後。為把這支曲子拉好,我在速度、力度、段落的處理上加強了對比,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強。 小提琴是外來的藝術形式,用它來演奏中國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些探索。演奏《梁祝》時,我在表現語句和滑音處理上努力貼近中國民族的風格,但是又不簡單地模仿二胡的演奏。 在弓法的處理上,我努力使它更符合小提琴的特點,為的是更能讓世界小提琴家所喜愛接受。 在演奏個性上,我喜歡把大悲大喜推到極致,並在速度、力度和段落的處理上加強對比,使我的演奏能達到覺悟處細膩、委婉;激情處堅決、有力。 在“抗婚投墳”一段的表演中,我特地加快了演奏速度,以急促的弦音讓音樂達到高潮。 我已拉過《梁祝》幾百遍,但每次的感覺都會不一樣,可以這樣說,在這幾百遍中,沒有兩遍是完全重複的。

《卡門幻想曲》:我美國的老師曾說,聽完我演奏《卡門幻想曲》,覺得我血液裡有西班牙人的血。 《卡門幻想曲》很極端,每段都是不同的主題,在情緒轉變和結構方面,我做了很大工夫,演奏的時候,我很注意跟樂隊上的呼應,這是我自己比較得意的部分,跟他們配合得很好,讓整個情緒變得有層次。


【 業界評價:個性透過音符迸發出來 】

《梁祝》作者陳鋼:“呂思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充沛的舞台激情,還有純正的民族風格。”

上海音樂學院王勇:“我們過多習慣了女性版的《梁祝》,尤其是化蝶一段……但不要忘記這個愛情故事是有關男女的,呂版的優勢在於,首先,技術問題對他來說很容易解決,這讓他有更多精力投入情感處理等方面,第二,刪節版的處理會讓音樂的戲劇衝突被濃縮了,也更能產生衝擊力。”

國際權威音樂雜誌​​英國《THE STRAD》:“呂思清富有穿透力的聲音,精確的音準,可靠的樂句處理,豐滿的演奏,都使人震驚。但他最為傑出的表現是將自己的個性透過每一個充滿音樂感受的音符迸發出來。 ”


【 樂迷評價:只能用“愛”來形容 】

“委婉、深情、細膩!我已迷醉,深深感動,心完全被俘虜。這樣的表達,用高水平好聽優美之類的詞遠不足以形容,就只能用——愛。”
“柔潤的音色、深情中含著淡淡的憂傷、婉轉細膩地演繹中又不失陽光般的激情,旋律樸實流暢中又不失華麗的風采。有些憂傷的旋律聽得我直想流淚。真是棒!”
“水晶般弦眼,清澈的聲音,呂是一個偉大的天才,一個無與倫比的小提琴家”。


【 經典推薦:《四季》是無敵製作 】

維瓦爾第的《四季》是巴羅克音樂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但能夠輕鬆準確地詮釋和駕馭全套《四季》的音樂家並不多。 很多人覺得巴洛克時期的曲子很昏暗,但呂思清覺得其實他們很有活力,有一種思想情感,熱烈而張揚。 他更喜歡用一種現代時尚的詮釋方式,同時也給大家架起橋樑,巴羅克時代與現代並不遙遠。
呂思清目前是HNH國際唱片公司及拿索斯(Naxo​​s)錄音公司旗下的簽約演奏家。 他使​​用六把斯特拉迪瓦里、瓜奈里及阿瑪蒂意大利名小提琴演奏的《維瓦爾弟四季名琴篇》,被權威樂評家稱為“演繹與錄音均A+天碟級,是可遇不可求的無敵製作。”在國際小提琴界,呂思清一直被稱為演奏四季的最佳人選。